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金字招牌何以花落温岭市中医院

作者:   来源:    时间:2006年04月22日   浏览量:0

   金字招牌何以花落温岭市中医院
——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筹建前后
  《温岭日报》记者 王军波   供稿
 
    2004年9月随团招聘的一次经历让温岭市中医院院长陈福春遭遇了不小的尴尬。当时台州市人事局组织市内各大医院到四川、武汉等地招聘医学人才。挂着“台州市XX医院”牌子的展台前到处挤满了求职者,而作为台州中医系统翘楚的市中医院却是少有人问津。
  “以整体实力而言,我们不在某些台州市级中医院之下,但许多人一看牌子就觉得是县一级的医院,只是第二选择。这使得我们医院在招聘人才、开展合作等方面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境地。”
    让他高兴的是,从今年开始,他再也不用为这事烦恼了。2月14日,省卫生厅正式下文,批准设置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是迄今为止落户温岭的首家台州市级医疗机构。
    新称号的意义显然远不在此。陈福春说,在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个平台之上,不仅医院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机遇,而且温岭乃至临近县市的数百万市民也将可以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 这是对温岭中医院53年发展的肯定,也是医院长远发展的突破性举措,是全体中医院人完成的又一次盛举。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块牌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他说。
 
三次飞跃    奠定发展新平台
     创建于1953年的温岭中医院在此之前经历了两次飞跃。
   “1953年三间瓦房、九名职工的牙科联合诊所起家,到后来的城关医院,再到1989年的中医院,近半个世纪,几代人打造出了温岭中医的金字招牌。从水缸屋灶、砂罐煎中药发展到今天全自动真空包装煎中药,从换烂脚疤等外科小手术发展从今天开颅劈脑、开胸剖腹、断肢再植手术。历任院长及这年代的同志们,历尽沧桑,一步一个脚印,尤其是1991年詹学斌院长就任后带领全体职工,经过几年不懈努力,逐步改变了医院经济落后、设备简陋、技术低下的局面,给中医院打下了坚定的发展基础,这是中医院第一次飞跃。
  “1998年10月,中医院新院长陶鸿潮带领班子成员与全体职工一道进行大胆改革和实践,发展思路、医院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作了及时的调整,使医院较快地有了新的起色,就任一年医院业务收入上升37%,奋斗两年,业务收入翻一番,从1998年2040万上升到2002年4600万,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设备先进、队伍壮大,医院有影响,服务有亮点,银行有存款,职工福利有提高的可喜局面,实现了中医院的第二次飞跃。“
     尽管如此,2002年11月上任伊始的陈福春院长仍然面对着巨大的压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虽摘掉了落后的帽子,但从实现现代化医院的要求看,我们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在就职演说中,陈福春分析了影响医院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医疗市场、药品市场、人才市场这三大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内医疗市场小气候压力也逐步加大。西医医院实力雄厚,社区医疗遍地开花,合资医疗机构在不远的将来将以绝对的竞争优势内外夹击,这些都让夹缝中生存的中医院在业务发展、生存环境等方面遭受严重的制约。另一方面,药品市场全面放开,仅温岭就开了180多家药店,甚至开在中医院门口,医院处方外流无可避免,每一个中医院人都在思考之中,怎么办?突破性举措在哪里?
     在这次会议上,新班子规划了中医院发展中要落实的三项任务和
五件大事,提出在五年内实现“年业务收入超8000万元,日住院床位超400张。硬件建设上规模,锐意改革上台阶,科教兴医上水平,综合实力上等级。”
    事实上,两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温岭中医院的业务收入就超过了8000万元。2005年,该院业务总收入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11280万元。年初,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批准设置更是温岭市中医院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
        两张主力牌  以人为本促提升
     对于温岭中医院令人注目的再次提速,《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总结的两大经验是:上挂下联,以人为本。
    所谓“上挂”, 就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合作成立了联合医院,与浙江省急诊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合作建立了温岭急救基地,在加大对医院先进医疗设备投入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上述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高薪引进外聘优秀人才,并在医院业务收入中拨出2%作为科研专款重点扶植和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使医院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下联”主要是积极培植和拓展医疗市场,经常深入农村、海岛、社区,开展“中医下基层,健康送万家”和“送医送药,咨询义诊”活动。为解决社区医疗点医疗设备不足,医院刻制了50枚便民章分发给26个社区卫生院的50名医术较好的医生,群众到社区看病可凭这些医生开具的盖有便民章的检查单,无需挂号即可直接到该院有关检查室检查,初步实现了医院医疗设备的资源共享和最大化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医院、社区卫生院和患者“三赢”。
    而从2003年初推开的人性化服务更是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成为中医院近几年发展的一张主打名片。
  “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形成了‘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只管治病’的观念,忽视了患者作为“人”的心理与生理体验。这种陈旧的观念显然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陈福春解释说,因此,如何尊重、理解、关怀病人,如何为病人提供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服务举措,已成为各医院除了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外的“最主要的竞争策略”。
    一系列活动接连推出:在全院职工中广泛开展医院礼仪、礼貌和日常文明用语培训;实行就诊预约、陪诊服务;在医院各个电梯口明示病人优先,要求三楼以下医务人员自觉步行上楼;在院内开展流动车服务,为患者提供报刊和生活用品;为空腹检查患者免费提供豆浆;院内装饰尽量符合不同年龄、不同病种患者的特点和心理,以消除患者对医院的恐惧感;病人出院时派专车免费将其送回家,并请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提出意见;为缩短患者午时候诊时间,医院中午实行连诊制……对于这些举措,有媒体形容说,来这里的病人“享受到了‘航空小姐’的服务”。
   有专家评论说,从实践看,市中医院率先实行人性化服务,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四个需要”,即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创新与发展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数据也印证了这个判断。与2002年相比,推行人性化服务的当年,门诊人次增长28%,住院人次增长71%,业务收入增长70.8%;手术人次增48%,床位使用率112%。  
    2005年4月,市政协组织委员参加“人性化服务推介会”,作为组织者之一的市政协文艺新闻体育界召集人张新海主持了一次小型的问卷调查,近250名受调查的医疗对象和医务人员中,超过九成的人对中医院的服务质量投了信任票。同年11月11日,台州市政协部分文化、教育、卫生界委员一行27人在赵跃进副主席的带领下来医院调研考察。赵副主席用“新理念、创特色、上台阶”来概括温岭市中医院的人性化服务。
 
实力说话   摘牌梦想一朝圆
    2005年2月,市中医院召开年后首次全院大会。陈福春在会上作报告时反复强调要“朝着更高的目标作更大的努力”。不过,在座的500多名职工并不清楚的是,一次事关中医院长远发展的新举措正在缓缓展开。
   几个月后,在紧锣密鼓的充分准备之后,市中医院首次向上级部门递交报告,要求在市中医院基础上批准设立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中西医结合医院,但这块牌子在台州市一直空缺和“闲置”着。另一方面,目前台州市级医院中,临海有台州医院,天台有台州市第二医院,黄岩有台州市第一医院,路桥有台州医院园区,并将建一个大型的恩泽医疗中心,椒江有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市中医院、台州市立医院。惟独作为台州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温岭却没有一家市级医院,这与温岭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建设显然不同步。“这个设想一度并没有被认同,因为撤地设市以后,台州级医院的牌子一般都被放在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陈福春透露说。
     但是,温岭在台州的独特地位和中医院的实力说服了决策者。
     2005年,温岭市中医院综合实力继续遥居台州各中医院首位,业务总量首次过亿,达了11280万元,门诊人次近40万,住院人次超过一万。而尾随其后的台州市内两家中医院业务总量则分别为7000多万元和4000多万元。从业务总量来看,目前,温岭中医院在全省县市级中医院中名列三甲之列,在全省93家中医院中排名第九。综合实力方面也是不在人后。目前,市中医院有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两个(中西医结合胸外科、中医针灸推拿科)和台州市中医重点专科一个(台州市中风病治疗中心)。西医水平更居全台州市中医院前列,开展胸外科、肿瘤科、骨伤科、妇科、泌尿外科、微创、肛肠科等高难度手术。科研项目中被省市级立项25项,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台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温岭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底,还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中医院破格参加全省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并顺利通过。2005年,新院区选址151亩土地获市建设规划局批文。
     这份提案引起了台州市人大、政府、政协和主管卫生部门主要领导的关注。从八月份开始的三个多月时间里,班子成员十赴杭城。今天1月13日晚,陈福春院长的母亲骨折住院,第二天一早他就和台州市卫生局领导赶赴杭州专题汇报了。这让在场的省卫生厅副厅长叶真、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玲深受感动。为了中医院长远发展,全院上下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2006年1月4日,台州市卫生局下达一号文件,确认中医院在全台州“中医业务走在前列,西医处于领先地位”,同意温岭中医院的请示,并将申请上报省卫生厅。
     2 006年2月14日,省卫生厅正式下文,同意设置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责任为先   群众是最终评判
    新定位催生新的责任感。2005年2月,新春首次院办会上,陈福春提出了“全力打造老百姓满意的公立医院”的口号。而几乎同时,作为政协常委,他在起草提案的题目用了同一个主题:“公立医院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公立医院是由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体现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它的属性决定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然而近来,从哈尔滨医大二院天价医药费到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9人眼球被摘除,再到民工惨死于北京地坛医院急救室外。一些公众不愿看到的现象却在公立医院频频出现,显示许多公立医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味追求经济收入,漠视甚至放弃了社会责任。”他在提案中写道。
    几年间,中医院陆续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仅针对全市40万名外来打工人员就医难问题,医院就专门设立了“打工者门诊”,推出小病小伤门诊治疗不超过10元钱及住院手术费用减免等8项优惠。对于几万名革命老区困难群众、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则赠送价值超过800万元的优惠卡。
     今年开始,类似服务还将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陈福春将之概括为16个字:控制总量,降低费用,平价医疗,优化服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总量控制方面,中医院提出在年内力争“人均床日费用、门诊处方费用和住院总费用”保持零增长。在医疗导向方面,将出台一系列措施杜绝过度医疗引导医生“能中(药)不西(药)、能少开的少开,能不开的不开。此外,医院还将推出常见病单病种收费、细化一日清单制、在镇村一级推行“绿色转诊”,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平价病区”。
    “医院的利润不能靠大处方和过度医疗中获得,这也注定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一切始于患者之需求,止于患者之满足,才能在双赢中获得发展。”陈福春说,“温岭市中医院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将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