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中医院五年实现三级跳:
六大指标首度跻身全省中医十强
王军波 胡纷纷
9月26日召开的2006年全省中医医院院长工作会议上,温岭市中医院再次成为同行瞩目的焦点。全省中医系统136家医疗机构中(其中县市级以上中医院93家),该院2005年六项硬指标进入全省中医十强行列,成为全省中医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每年金秋召开的全省中医医院院长工作会议一直备受中医界关注,会上发布的年报更以数据准确、排行权威而被誉为业内的“龙虎榜”。
继2004年顺利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2006年年初被省卫生厅正式批准为“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筹)”后,市中医院又实现了历史性的喜人一跃。
浙江中医系统的“温岭速度”
《省中医医院年报资料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5年,温岭市中医院六项硬指标进入全省中医十强,雄居台州各中医院首位,全年业务总收入1.3亿,门诊人次近40万,出院人次超过1万,年手术5000例,职工人均创收30万,正结余1000万元,在这些掷地有声的数字背后,彰显出医院的综合实力,折射出中医院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智慧和精神。
从2001年~2005年的短短五年内,医院的业务收入增长了146%,门诊人次增65%,出院人次增长86%,手术例数增长82%。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温岭市中医院何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快速发展,赢得越来越多患者的信任而崛起呢?其成功不能不说归功于该院领导及广大干部职工敢抓机遇,与时俱进,走科学管理之路,创特色品牌优势,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科研路上急行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医院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兴医,科教强院”的办院宗旨,坚持“树名医、创名科”的核心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医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职工科技创新,每年拨出占业务收入2%的资金作为科研基金,全面开展新课题、新项目的研究。
2003年至今,市中医院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50多篇,出版各种专著5部,申报科研课题100多项,通过省地市级审批立项有25项。由陈福春院长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肺癌癌变过程中基因突变和表达研究》荣获2005年度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台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温岭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温岭市医卫系统历史以来以第一完成人单位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医院拨专款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以优秀人才带动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胸外科、针灸推拿科被评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风病治疗中心被确定为台州市级重点专科,医院拥有温岭市级重点专科两个。此外,中医内科、胸外科、肛肠科、针推科、泌尿科、皮肤科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成为医院的拳头品牌,在本市乃至周边地区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胸外科、肿瘤科等多项高难度手术以及泌尿科前列腺汽化电切手术、经皮肾镜碎石术,肛肠科环状混合痔PPH切割手术等技术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新飞跃彰显辉煌
早在2002年,以陈福春院长为首的新一任领导班子就提出了医院五年内要实现“硬件建设上规模,锐意改革上台阶,科教兴医上水平,综合实力上等级”的发展口号。几年来,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开拓了一条“上挂下联,以人为本”的特色之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出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立院方针和人性化服务经营理念。
“上挂下联”战略初步实现了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管理诸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方面,医院始终坚持“一切始于患者之需求,止于患者之满足,从细微处做起,不断完善与拓展人本服务的内涵建设。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举措,医院形象进一步提升,经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5%以上,人性化服务举措和经验被台州、温岭两市政协组团专题调研予以推介,被《中国中医药报》及省内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省内外20多家医院先后慕名来院参观考察交流学习。
2004年底,温岭市中医院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作为全省惟一一家中医院破格参加全省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并顺利通过。一年后,一幅描绘中医院长足发展的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医院首次向市卫生局提交申请报告,要求批准设置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很快得到了温岭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及台州市政府、人大政协和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的关注与支持。2月14日,省卫生厅正式下文批准该院为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筹),温岭市中医院也随之迈进了又一历史性飞跃的辉煌中。
新的定位催生新的发展理念,奋斗进取的中医院人正牢牢把握历史性的机遇,在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雄心勃勃地描绘着未来,以超强的魄力、顽强的毅力、充沛的精力,审时度势,万众一心,为迎接医院下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和辉煌作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