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临床医案总结 | 一、基本情况 时间:2023.12.4 姓名:张某 性别:女 年龄:33岁 地点: 针灸推拿301门诊 二、病史: 主诉:左侧口眼歪斜1个月 现病史:患者 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下出现左侧肩颈疼痛,继而出现左侧口眼歪斜,伴有左眼闭合乏力,迎风流泪,鼓腮漏气,于次日出现左耳后乳突疼痛,自觉略有舌部麻木,味觉减退,无明显单侧肢体乏力,无头晕头痛等。起病 2天后于至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考虑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予以阿昔洛韦片、泼尼松片、甲钴胺片中药牵正散加减等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本院门诊301行针灸治疗。
三、查体:神清,精神尚可,表情焦虑,语言清晰流利,语声低,左侧侧额纹消失,皱眉不能,左侧抬眼无力,左侧眼睑闭合不拢,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左侧侧面部肌肉松弛,示齿试验(+)鼓腮试验(+),伸舌居中,夜寐差,二便调。神经系统检查: 左侧侧面部浅感觉减弱,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舌紫暗,苔薄白,脉沉弦。
四、诊断: 西医诊断: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断: 面瘫,气滞血瘀证。 治疗原则: 补气活血、疏肝解郁。
五、处理: 先予以第一颈椎横突直刺至骨面,随后在左侧颞骨茎突直刺至骨面,行上下提插。 选穴: 阳白、上星、攒竹、丝竹空、四白、太阳、球后、睛明、颧髎、巨髎、下关、颊车、地仓、耳门、听宫、听会、健侧合谷,中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 双侧足三里、太冲。操作方法: 患者采用仰卧位,选用 0. 25 mm × 40 mm 规格的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平刺进针 0.3 寸,不施补泻手法。合 谷直刺 0. 3 ~ 0. 5 寸,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泻法; 双侧太冲直刺 0. 3 ~ 0. 5寸,得气后平补平泻; 余下穴位 直刺 0. 5 ~ 1.0 寸,得气后行提插补法; 留针30 min。 以上治疗方法每日 1 次,每周 2 次,2 周为 1 个疗 程,评估疗效。 嘱患者每日热敷及时常按摩针刺穴位,主动锻炼面部表情肌。 治疗 2 个疗程后患者面部肌肉已较前明显回正,患者情绪明显好转,医者持续给予患者信心,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4个疗程后患侧双侧额纹基本对称,右侧眼睑上抬,闭目正常,面部肌肉基本回正,鼻唇沟基本回正,精神状态佳,食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六、分析: 周围性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多发于冬季,临床表现为患侧皱眉不能、抬眉不能、眼睑闭合不全及表情肌瘫痪等症状。 长时间的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起居,面部肌肉的变形则改变患者的外貌,与人交谈时易产生胆 怯、恐惧心理,滋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面瘫起病多因感受外邪,其病机为邪气袭面,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周围经脉失养,肌肉弛缓形成面瘫。病情迁延日久后,久病必虚,病机转变为气虚兼血瘀。面瘫治疗原则为补益活血,兼以疏肝。选取多气多血的阳明经和局部面部的穴位。阳白是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 维系人一身之阳经,因此,阳白能促进额部经络气血运行,激发额部诸阳经之经气。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具有醒脑止痛的作用; 颊车、地仓同属足阳明胃经。《玉龙歌》记载: “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 穴连颊车”; 颧髎属手太阳小肠经。刺激可阳经经气,善治口眼歪斜。针刺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可刺激额肌和眼轮匝肌及面神经的颞支,改善局部微循环损伤状态,从而减轻患者额纹消失,眼睑下垂,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 针刺巨髎、下关、颊车、地仓可刺激面部肌肉神经,尤其颧支、颊支及下颌支,能有效改善面肌无力,鼓腮漏气的症状,将无力的肌肉拉向健侧。患者自述有耳鸣症状,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疏通经络,开窍聪耳,有效的缓解和改善耳鸣的症状。合谷穴是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的经验要穴,与太冲相配又称为“四关”,可开郁散结,醒神开窍。中焦之脾土可运化水谷,助气生血,使清气升,精微之物从而能上荣头面,针刺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补气养血。 因面瘫感受风寒有复发风险,应嘱患者 避风寒,增强体质,保持情志舒畅。 第一颈椎段主要关联头、耳、鼻、喉、脸等。如发生错位,易患头痛、失眠、视力下降、记忆减退、眩晕、高血压和面瘫等症。现代医学解剖表明,C1直接附着于寰椎横突的肌肉有头前直肌、头外侧直肌、颈长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肩胛提肌、颈夹肌、回旋肌、横突间肌;面神经从茎乳孔出颅后,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并发出分支( 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颈支) ,其分支呈辐射状控制面部肌肉。毫针直刺C1横突、茎突,可松解C1以及茎突周边肌肉,恢复面部肌肉功能,促进面神经恢复,改善耳后疼痛症状。
八、老师指导、评价 周围性面瘫病灶位于下运动神经元(面神经核以下),常见于Bell麻痹,可在病灶同侧表现为鼻唇沟消失、嘴角下垂、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下眼睑下垂、上面部和下面部均无力,常伴有味觉异常等,但肢体不会受到影响。诊断主要是依据症状、病史、Bell现象和泪液分泌试验等,电生理检查可评估神经损伤程度;治疗以类固醇为主,多数患者在3~4个月可完全恢复。中枢性面瘫病灶位于上运动神经元(面神经核以上),常见于卒中,可在病灶对侧表现为鼻唇沟消失、嘴角下垂,下面部无力,以及肢体偏瘫,易导致残疾和死亡。诊断主要通过CT或MRI检查颅内出血或缺血病灶,治疗则需要根据卒中类型进行综合治疗。注意两者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