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脊柱侧弯好发于腰段,少部分累及胸段及胸腰段,常伴有腰椎前凸减少、锥体侧方滑移及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等病变,表现为广泛的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和腰椎侧弯,甚至伴有旋转半脱位和脊柱失平衡,除引起患者外观不美观外,还可导致持续性腰痛、神经根痛和间歇性跛行,部分严重患者需手术治疗。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快速进展,退行性脊柱侧弯作为一严重退变的疾病,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是引起老年患者腰痛、下肢痛、间歇性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针刀联合脊柱微调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可改善脊柱侧弯角度,可缓解疼痛。L1、L2、L5、S1棘突旁痉挛结节点,根据脊椎弯曲的方向,结合弓弦理论,找出受力最大的应力点即侧弯侧弦的弓弦交接点,选取相应的棘突旁用微针刀松解其筋膜。手法操作:1.滚揉腰背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深沉有力的滾法施于腰背两侧骶棘肌,自上而下反复3~5遍,然后用掌根按揉3~5遍,以缓解肌肉痉挛。2.弹拨止痛法:医者用拇指在腰背疼痛的部位上作与肌纤维垂直方向的弹拨,以松解粘连,再结合局部痛点按压肾俞、大肠俞、阳关、居髎等穴位,以达解痉止痛之目的。3.脊柱微调:俯卧位腰椎交叉按压微调:嘱患者俯卧位使腰部肌肉放松。术者站于其患侧,先以一侧手掌根部豌豆骨凸起点按住错位椎骨的健侧横突,再将另一手掌根紧贴于其下方,按住下位椎骨患侧横突,先以较沉缓的力量将患者腰椎下压至弹性位,再嘱患者深呼吸,术者在其呼气期以短促有控制的动作,同时冲压脊柱两侧横突,使组成活动节段的两椎骨间相互扭转而整复或松动。再术者先以一手掌根部着力于前(或后)倾腰椎棘突的下缘(或上缘),另一手掌根则着力于其下位腰椎棘突上;先以分离的力量将腰椎间隙拉开,再以突发有控制的力量向下推冲前倾腰椎之棘突下缘,纠正倾斜。腰椎单腿拔伸旋转微调手法:患者俯卧位,两手抓住头端床沿。助手抓住患者两腋部,身体后倾,做对抗用力。操作者以两手握住患者患侧下肢踝部。操作者身体后倾,利用躯干腰背肌力量,将患者下肢向远端持续拔伸以拉开腰椎间隙,再逐渐将其下肢外旋,使患者腰椎随下肢外旋而自下而上逐渐扭转。当见到病变节段开始随之扭转时,突然加大下肢外旋力量,可使旋转和(或)侧向移位的腰椎回复原位。脊柱侧弯是一种复杂的三维旋转畸形,影响脊柱的冠状面、矢状面和轴向平面,治疗脊柱侧弯应该解决这3个平面的问题。退行性脊柱侧弯多表现为腰部疼痛、间歇性的跛行、神经功能受损以及脊柱侧弯的加重等。腰背部疼痛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但是矢状面的失衡或平背畸形更易引起腰背部疼痛。侧方滑移、关节突增生等均可牵拉或压迫神经根,表现出下肢放射痛、神经源性的跛行等。退行性脊柱侧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外形的改变,也是患者的主诉之一。
微针刀是通过利用中医针刺之功效,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脊柱气血运行通畅而起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微针刀主要通过切割病变软组织深浅筋膜,通过松解脊柱两侧的筋结点,可切割及松解脊柱病变部位及粘连组织,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神经血管卡压,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有利于促进被切断的软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从而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另有记载“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柔筋,令其和软……背膂使直”,推拿手法针对脊柱侧弯两侧肌张力不平衡的状态,先对两侧肌肉进行手法按摩松解,脊柱微调手法将脊柱作为躯体结构的中心,通过运动节段空间序列的调整,调整相邻脊柱解剖位置异常,进而起到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压迫、应力失衡、失稳,为神经、血管创造宽松的内环境,从而阻断疾病的病理循环链。既能使作用力渗透到软组织的深部,又能避免暴力带来的组织损伤,治疗中除了调整产生症状的病变局部,还重视调整人体脊柱的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