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临床医案总结 | 一、基本情况 时间:2021.09.20 地点: 推拿科 姓名:许某某 性别:女 年龄:57岁 手机号或身份证号:- 病案号: 00239256 二、病史: 主诉:左踝疼痛伴活动受限2个月余。 患者于2月余前下楼梯时不慎踏空,当时未予以注意,次日因疼痛于外院就诊,拍X线片提示无骨折,予以石膏固定2周,其间有着地步行活动,以右踝受力为主。2周后石膏拆除,自觉左踝胀痛,活动受限,一直自行热敷,热水泡脚处理。近期因疼痛、活动受限症状加重,遂来就诊。 三、查体: 患者左踝皮温升高,左踝轻微肿胀,左足背侧局部压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5分,左踝活动受限,左踝背屈10°,左踝跖屈25°,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 四、辅助检查:左踝MR提示:左踝软组织轻度肿胀,左踝、跟距关节间隙有少量积液。 五、诊断: 中医诊断:伤筋病(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左踝扭伤。 六、处理: 治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治疗:运动针法。患者取平卧位,选用0.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取穴太溪、昆仑、申脉、照海、丘墟、足背局部压痛点(阿是穴)直刺10~25 mm,予以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嘱患者做左踝关节背屈动作,动作缓慢、平稳,以出现轻度疼痛为踝关节活动止点,活动达到关节止点后维持3~5s,再放松左踝关节。然后嘱患者做缓慢、平稳的跖屈动作,以出现轻度疼痛为踝关节活动止点,活动达到关节止点后维持3~5s,再放松左踝关节。同理,做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在进行完屈、伸、内翻、外翻活动后,进行左踝关节环转活动1圈,注意动作应缓慢、平稳。依次进行左踝屈、伸、内翻、外翻、环转20次后,再进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20min。针毕,放松踝关节。每日治疗1次。治疗3次后,肿胀消退,皮温恢复正常。治疗6次后,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七、分析: 中医认为,运动针法可以让经气相通,气至病所。现代医学证实,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加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本体感觉及肌肉力量。患者自身的主动运动可增加大脑皮层中枢活动,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有效改善肌痉挛、肌萎缩及控制炎症,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起到止痉止痛的作用。根据本案患者足跟周围疼痛症状循行经络,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角度进行局部取穴,太溪是足阳明胃经经穴,为其经气所行之处,有通络利节之功;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主筋所生病”,故有舒筋活血化瘀之功;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也是阳跷脉的起点穴,照海是足少阴肾经腧穴,为阴跷脉的起点穴,两穴同用具有调节经脉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丘墟为足少阳胆经原穴,又为针刺压痛点(阿是穴),具有行气活血之功。在针刺得气后配合患处踝部运动,使经气迅速到达病所,松弛痉挛的筋膜,松解粘连的韧带,增强踝部肌肉力量。在留针运动患处时,应注意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以及适宜的运动强度。疼痛是因为经络瘀滞不通,然而运动强度过强,活动范围过大,则易引起再次拉伤,甚至造成新的损伤。本案应用运动针法以主动活动出现疼痛为止点,在针刺得气后依靠患者主动活动患处,并在活动止点时维持3~5s,以达到促进局部嵌顿肌腱、筋膜的复位,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老师指导、评价 记录详细,理论扎实,分析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