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祥名中医工作室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名医工作室 李正祥名中医工作室 经验传承

胃脘痛医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11日   浏览量:0


 

 

 

 

 

 

 

 

 

指导老师临床医案总结

一、基本情况

时间:2023.11.13      地点: 推拿科门诊301室       

姓名:        性别:     年龄:49               

手机号或身份证号:-    病案号: 140009562                

二、病史:

主诉:胃脘痛3

   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脘闷痛,食后饱胀,嘈杂嗳气,口干喜饮,大便时干,手足烦热已3年。曾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窦部浅表糜烂性胃炎。服药2年余,病情仍时轻时重,今求针灸治疗。

三、查体:

至阳、中枢、筋缩部位有明显压痛反应。舌质胖红,无苔,脉细数,

四、辅助检查:胃镜:胃窦部浅表糜烂性胃炎。

五、诊断:

    中医诊断:胃脘痛 胃阴不足兼夹湿热。

六、处理:

 针刺压痛点及肝俞、脾俞、胃俞、公孙、三阴交等穴,提插捻转手法,间歇行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肝俞、脾俞、胃俞及上述压痛点针刺后拔火罐10分钟,每次拔2个穴位,上穴间隔轮换使用,每日针刺拔火罐1次,10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胃脘痛减轻,饮食好转。休息3天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后,诸症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示原有糜烂面全部愈合。7年后随访,无复发。

 

七、分析:

该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伏其所主,必先其因。笔者认为该病病因主要有二:一是情志因素。由于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肝气疏发不及,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利,或肝气太过,横逆脾胃,胃失和降,导致胃脘痛等系列不适病证。二是饮食因素。常因饥饱失常或嗜酒等过食肥甘、辛辣、生冷致伤脾胃,或脾胃阳虚寒湿内生或脾胃气机壅滞,湿热内蕴,脾胃气机不利所致。临床常见情志与饮食因素互为夹杂。肝气之疏泄有赖脾胃升降而顺达,若饮食损伤脾胃,妨碍肝气之升散、胆火之下降,可导致肝气失调,即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肝火反可乘土犯月。

该病病位虽在胃,但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肝胃之气本相通,一荣俱荣,一伤俱伤,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以调理肝胃气机为关键,应以顾护脾胃为先,节饮食、调肝气,清里滞,以顺脾胃升降之功。据此取穴肝俞、章门、太冲、内关、阳陵泉、三阴交等以疏肝解郁,理气通降;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内庭等以健养脾胃,调和中气。

  

    

老师指导、评价

熟悉基础理论,能熟练运用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对后续也有随访,病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