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祥名中医工作室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名医工作室 李正祥名中医工作室 经验传承

痛经医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年05月15日   浏览量:0

患者姓名:陈某某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09.07

就诊日期:2023.4.10

发病节气:清明后

初诊、复诊(打钩)

脉案

主诉:经期疼痛1年余

现病史:患者,女12岁,诉去年月经初潮,此后每次月经来临时腹痛、伴有肛门坠胀感,欲便不出。严重时因痛而无法入睡。曾予以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以中药煎汤口服治疗几月,未见明显疗效。2天前经期来临,再次出现腹痛伴肛门胀痛不适,经人介绍至李正祥老师处就诊。病程中无明显畏寒发热等相关不适。既往体健

查体:腰骶部、下腹部略有紧张及小的结节点,右股骨小转子内侧压痛,舌淡苔薄白脉涩。

诊断:中医诊断:痛经(气滞血瘀型)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处方:处方:微针刀治疗

1、腰骶段的治疗

腰部:腰1-5椎旁结节和压痛点,皮肤消毒后,用0.4×40的微针刀垂直刺入皮肤,纵向切割2-3,有松动感即可出针。

骶部:在骶后孔2、3、4处,用0.3×75针灸针刺入骶孔,以调节骶神经。

2、腹部治疗

在髂前上棘的内下缘,找到筋结或压痛点,用0.4×40的微针刀点刺切割,以松解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在耻骨联合上缘,找取筋结点,用0.4×40的微针刀点刺松解椎状肌。

在耻骨结节下2cm,股大收肌内侧处,用0.4×40的微针刀松解闭孔神经,或在耻骨结节下6-10cm股内收肌处,用0.4×40的微针刀松解闭孔神经。

3.腰大肌的治疗:0.4×40的微针刀松解股骨小转子,

经治疗一次后患者肛门胀痛消失,腹痛明显减轻。

二诊(2023.4.12)

继续维持上述治疗方案,患者腹痛基本消失。

诊治小结:

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继发性痛经症状同原发性痛经,由于内膜异位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常常进行性加重。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西医学认为病因和激素水平有关,病理是内分泌紊乱,治疗部位是子宫,治疗方法是镇痛药,治疗目的是止痛。中医学认为病因是寒湿阴虚等,病理是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等,治疗部位是气血,治疗方法是中药,治疗目的是调理气血。

针刀医学认为病因是脊柱及骨盆的软组织应力异常,病理是脊柱及骨盆力平衡失调致子宫及周围软组织粘连、瘢痕及挛缩,功能改变。治疗部位是脊柱及骨盆周围软组织。治疗方法是针刀松解脊柱及骨盆周围软组织。治疗目的是调整脊柱及骨盆的力学异常。

子宫及周围软组织力平衡失调是引起痛经的主要原因:子宫主韧带、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和子宫骶骨韧带将子宫固定在骶骨及骨盆。针刀医学研究发现痛经是由于腰骶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后引起腰骶部、子宫及周围韧带力学平衡失调,导致腰骶部子宫主韧带、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和子宫骶骨韧带应力集中,此时人体会通过粘连、瘢痕及挛缩等变化进行自我修复、自我代偿,当这种修复代偿在人体承受范围内时,异常的应力被有效分解,则不产生临床表现。当这种修复、代偿超过人体的代偿范围时,子宫的异常应力不能被有效分解,则形成以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等在子宫弓高应力点的粘连、瘢痕及挛缩为点,以此处各软组织在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形成立体网络状的粘连瘢痕挛缩的病理构架(腰骶部、子宫及周围软组织力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子宫失去正常的位置,从而致子宫及宫颈口收缩,经血排出不畅,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微针刀治疗的目的就是缓解神经紧张状态,建立正常的力学平衡体系,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见效快,常常可以在针下数分钟后疼痛缓解。该患者采用微针刀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医案书写较为规范,病情描述准确,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恰当、有效。诊治小结分析合理,将该病的病因、病理、解剖、及微针刀治疗有效的原理基本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