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冬病夏治 专刊(二)

作者:   来源:    时间:2008年08月12日   浏览量:0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临床上“冬病夏治”最经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虚弱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然后是疼痛性疾病,比如颈椎病、肩周炎,因虚寒所致的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等,这些都是遇冷则加剧的病。另外还有一些比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哮喘病  哮喘可简单地概括为三型:寒喘、热喘、虚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①寒喘:喘促胸闷,喉间有哮鸣音,咳嗽,痰白清稀,舌苔白滑。②热喘:喘促气急,咳嗽,痰稠色黄,舌苔黄腻。③虚喘:喘促气短,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怕风。在夏季治疗中,寒喘服用麻黄、苏子、杏仁、桔梗、半夏、陈皮等药物,配合针灸电疗穴位定喘、天突、风门,并用散寒宣肺膏贴敷以上穴位。热喘可服用桑白皮、瓜蒌仁、川贝母、黄芩、石膏、知母等药物,配合针灸电疗穴位,并用清热平喘膏贴敷以上穴位。虚喘可服用人参、麦冬、冬虫夏草、蛤蚧、补骨脂、核桃肉等药物,配合针灸电疗穴位肺俞、肾俞、气海、丹田,并用补肺益肾膏贴敷以上穴位。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清涕、咽痒、眼部痒感等。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种物质特别敏感,如遇花粉、冷空气等,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由于患者多怕冷,遇冷发病,尤其是气候突变时多清涕、鼻痒、喷嚏、鼻黏膜水肿、苍白等寒症,因此,尽管过敏性鼻炎好发于春秋两季,仍称之为“冬病”。冬病夏治可起“秤砣虽小拨千斤”作用,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以关节疼痛、麻木、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属于传统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所选用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通过穴位经络或者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此时配合穴位药物敷贴,可达到最佳疗效。
    冻  疮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一般气温降至10度以下就可发生冻疮。轻者红肿疼痛,遇热瘙痒;重者还可出现水疱、糜烂或溃疡,愈后留下色素沉着斑或疤痕。冻疮好发于手足、面颊、耳廓等处,且多见于妇女和儿童。俗话说冻疮“一年发病,年年发”。在夏天治疗冻疮是为了提高皮肤的防寒能力,增强皮肤的肌体抵抗力及皮肤的致密度,避免寒冬季节再次出现冻疮。大部分患者用药后冬季不再患冻疮,只有少数患者到了冬季轻微复发,这种敷贴治疗冻疮的方法很经济实惠。
 
 
冬病夏治方法多
    1、中药内服:即“三伏补”,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冬季咳喘气急等病症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化饮消痰;遇冷喷嚏、反复感冒等病症常用扶正散、玉屏风散或颗粒以补肺益气,扶正固表;遇凉腹痛便稀等病症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以温运脾阳,燥湿散寒;肾阳不足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等等。
    2、中药外敷:即“三伏贴”,如防治腹痛、腹泻常用保健肚兜,或用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荜茇、丁香等研末敷于神阙的敷脐法;防治咳喘性疾病常用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白芥子涂法,取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匀,制成药饼,贴前再取麝香放在药饼中央,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最好是一天当中阳气最旺的中午)各贴一次,连贴三年或更长时间。每次辨证选取肺俞、膏肓、脾俞、神阙等穴位,贴后保留2小时左右,有灼热疼痛者时间宜短,有微痒舒适感者时间可长。有皮肤起泡者要避免感染,可请医生处理。其他改进的涂法原理与此大致相同。
    3、穴位注射:通常选用丹参、川芎等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调节病人体内神经体液,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每月1次,连续3个月。此外,脱敏治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过敏性哮喘病人。首先,病人必须做过过敏源试验,明确致敏物质后,由医生给病人注射脱敏制剂,使其过敏程度降低,从而减少哮喘发作。脱敏治疗是一种长期方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4、药物外擦:在治疗冻疮时,最多采用的方法是用新鲜中草药炮制而成的酊剂外擦患处,同时用自然日光照射5分钟。一般坚持擦药一周,在擦药期间再加用穴位敷贴一次,即可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抗寒能力增强。
    5、饮食疗法:不要以为这是"滥竽充数",饮食疗法如今已经成为当今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如慢性咳喘病人要少吃肥腻荤油以免体内生痰;肺虚之人,提倡多食生姜、萝卜、百合、粳米等,有利于补益肺气;脾虚之人,应多食白人参、莲子、薏仁以利脾气强健,从而令痰无处可生;肾虚之人,可进食白羊肾、肉苁蓉、五味子等以补肾纳气平喘。
    6、运动疗法:运动是永恒的真理,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是一种自然康复疗法。按照中医的理论,在夏季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也能起到预防冬季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经典验方
    经常性感冒  卫表不固,易犯感冒者,可在夏季服用玉屏风散,每次服10克,每日服一次。连服40天,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慢性结肠炎或虚寒性胃痛  如属于脾肾阳虚者,可在夏季进服附子理中丸、四神丸、温胃舒、香砂六君子丸等,亦可用公丁香、内桂、吴茱萸、麝香等研末贴肚脐。
    冻疮   冬季易发冻疮者,可在三伏天取独头蒜适量,捣烂,中午放在太阳下晒热(约晒1小时),然后涂敷于冻疮易发处,待1小时后除去,连续涂敷3天。治疗时患处忌着水。或用生姜60克,捣烂,加白酒100毫升,浸泡3天后,每天3次外搽患处,连续一周。或取白中稍带红的鲜西瓜皮,轻轻揉搓生过冻疮的部位。每天一次,每次3分钟,连续5天。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白芥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俞、心俞、膈俞(即在第三、五、七胸椎旁外开1.7~2厘米处),用胶布固定,约3~4小时去掉。每隔10天贴一次,即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风湿性关节炎   ①老寒腿药垫方:川乌5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②风湿性关节炎贴敷方:肉桂、干姜各100克,白胡椒、细辛各100克,公丁香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到三伏末日时解开。贴后患处有湿热感和奇痒,属正常现象。
    肩周炎   ①热敷药袋: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将上药入砂锅内加水煎煮成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将煎好的药汁拌入,加陈醋一汤匙,盛入纱布袋内,趁热敷肩关节痛处,每个药袋可用一周。从初伏起,每日1次,一直敷到三伏末。②漏肩风药酒:桂枝100克,千年健、当归、落地风、川牛膝各60克。将上药研细,与白酒混合,放置阴凉处,每天抖动一次。10天后即可服用。每日25克,分2次服用。
    风湿性筋骨痛   ①热瓦灸:伏天把瓦块放在阳光下晒至发烫。在病人可耐受的情况下,将瓦块贴于筋骨痛部位,每天半小时,以不烫伤皮肤为度。也可在疼痛部位作艾柱灸。②防风夏治汤:独活、秦艽、防风、川芎、牛膝、杜仲、桂枝、白芍各6克,桑寄生18克,党参、茯苓、当归各8克,地黄15克,甘草、细辛各3克。水煎,两日1剂,有温经活络、搜风除湿、活血止疼的功效,是风湿性关节炎与筋骨痛夏治的一剂良方,适用于病情较重者。③五加皮药酒:用五加皮250克,泡于高梁酒1500毫升中,两周后服用,每次15毫升,每日2次。(仅供读者选用)
 
 
冬病夏治的“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冬病夏治的历史渊源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外治法的起源远远早于内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法。《黄帝内经》中记载“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即开始使用膏药外敷。《后汉书·方术传》中华佗“敷以神膏,四五日愈,一月之内皆平复”。《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代以前的外治法,提出了贴、涂、洗、熨等百余种外治法。清代名医徐洄溪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致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治里者,或驱风寒,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以随病加减,其药易厚而久贴。”“用膏药之,闭塞其气,是要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阐明了内治与外治的一致性。
“今天”:现代医学对冬病夏治的认识
    盛夏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普遍开放,药物吸收快,皮肤给药除了局部作用显著外,还可透过皮肤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且皮肤间层有储存作用,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避免了口服或注射给药中时间-血液曲线上表现出的峰谷现象。且不经口服,从而避免胃肠道消化液及肝脏首过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能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现代药物吸收机理的研究表明:角质层的含水量与环境相对湿度有密切的关系,药物敷贴,使局部形成一种汗液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的含水量从5%~10%增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且一般药物如能通过表皮,都易于被真皮吸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夏季多雨,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皮肤微环境的改变,利于药物吸收。在选择用药部位时,主要根据患者体质确定穴位。现代医学亦认为穴位与脏腑的相关已达到相对特异的程度,而伏天用药与冬季用药对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有所差别。
“明天”:冬病夏治的未来展望
    冬病夏治疗法在理论上属于时间医学,择时用药是调节生命节律以顺应天地之时而愈病的治疗方法,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学的成就,对中医时间医学的基础理论进行合理的扬弃,为冬病夏治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
    对于现代医学的借鉴使冬病夏治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得到提高,除上述疾病外,还有肩周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如烟建华指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加重有明显的周期趋势,应秋冬或冬末春初预防,春夏用药遏制。冬病夏治虽然属于传统的内病外治法,但不应拘泥于此,也有常规的药物内服法。
    总之,冬病夏治集内治外治于一身,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无内服药的诸多弊端,经济安全,疗效显著,随着中医现代化的推进,冬病夏治必将愈来愈显示其在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地位。(严光俊 丁淑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