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爱心托起尿毒症患者生命希望
作者: 来源: 时间:2010年08月03日 浏览量:0
社 会 救 助
“各位肾友,我任金富今天是走着来参加会议的,三年前我想都不敢想呀!”这是2010年1月17日,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在浙江温岭市中医院肾友会第二届联谊会上,49岁的任金富讲出的一番热烫烫的话。朴实的老任一边说一边将印有“恩同再造”的锦旗恭敬地献给来自江苏的爱心企业家戈旭亚先生手中。
老任又怎么同戈旭亚先生相识?时光回溯到2007年温岭市中医院举行的第一届肾友会。当时的任金富已患病5年,因病痛已失去工作能力,全家老小的生计只能靠妻子收废品维持,连到医院做透析只能靠家人搀扶着过来。几年下来,老任借遍了亲朋好友,几乎变卖了所有能卖的家产。家中一贫如洗,老任透析次数从每周3次减到2次再减到1次,最后只能10天一次。当时,戈旭亚先生见到的任金富已是万念俱灰,严重腹水、贫血、恶病质,时刻令他濒临死亡。戈先生见状,当即决定长期资助任金富的血透治疗费用。每周三次的正规血透很快让老任体内毒素得以排出,体质有了明显改善,如今已经基本上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任金富的起死回生,让戈先生欣慰之余,更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与伟大。在这次的肾友会上,他再次捐出了10万元人民币,而另一位爱心企业家、上海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孙宪先生也加入到了爱心队伍中来,捐出了15万元。
“25万元,足够我们资助五、六十名尿毒症患者完成一年的血透治疗。”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两岸同胞的情,将全场200余位肾友感动而敬重目光聚焦到两位捐助者慈祥的面庞上。而肾友会的谋划者和发起人、温岭中医院院长陈福春百感交集,眼眶湿润了。
政 府 扶 持
作为一名医者,血透病人那一张张因得不到充分透析而无助、无奈、痛苦的面庞时时刻刻萦绕在陈院长的脑海中。49岁的透析病人林夏芬女士,家住温岭市江湾乡,如今已透析7年,欠款达20余万元。全家以打鱼为生。为支付高额的透析费用,只好变卖打鱼的渔船与渔具,丈夫、儿子外出打工挣钱,81岁的老母亲,风烛残年,面对家庭的不幸终日老泪纵横。还有53岁李素娥女士,家住温岭麻车村,2007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她老公因不堪忍受精神与经济的双重煎熬而跳海自尽身亡。留下两个女儿也面临家庭破裂的危机,因为女婿们无法容忍如此长年累月地被拖累,为了缓解窘境,林女士要求减少透析次数,将每周三次,改为二次,结果常常是半夜三更病情加重,被送往医院抢救,不仅没省下费用,反而花钱更多,如今还在挣扎。
在农村基层类似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有存在,为了患者少一些痛苦,为了其家庭减轻一些经济负担,温岭市中医院的领导陷入了深深的沉思。2007年7月,决定成立温岭市肾友会,其初衷正是希望通过这一形式吸纳社会捐助,来帮助更多的病人获得更充分的血透治疗,同时加强医患沟通,树立病人之间互助互励的信心。通过两年多的运行,效益虽已显现出来,但据权威机构统计,尿毒症每年有2.5/万人的发病率,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温岭市116万人口,按此比例,每年新增近300人患尿毒症。这可是无法随意更改或删除的数据,数据的背后就是一份更加沉甸甸责任与使命。一方面既要保障原有血透病人的治疗,另一方面,必须及早筹措,确保新增尿毒症病人都能实现有病可医,有病治得起,这一弱势群体就像滚雪球一样,随着时间推延其数目就会越来越大,仅靠民间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的。
温岭市中医院对血透患者倾注的一片苦心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起初,在本地农保、医保的概念里,血透每周两次也能过得去,所给的报销标准也是一周两次。正是在第一次召开肾友会上,受邀参会的市卫生、民政、农保、医保、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的领导们,在肾脏病专家的讲解与呼吁中确信尿毒症病人一周两次血透和三次血透“大不一样”,“后者可以大大延长病情的生存时间,可以说,国际上存活二十年、三十年以上的患者全都是血透三次的。”
主政的官员们理解了。2007年开始,有关部门及时调整了农保、医保政策,报销标准为每周三次、每次120元(社保的报销比例则分别为80%和90%)。本来,患者需要先垫付现金,再去农医保中心兑现,但是考虑到很多病人家庭困难,即便是要掏出这些现金也是捉襟见肘,有关部门干脆直接减去了这个环节,直接帮病人在医院完成了结算。
此外,温岭市民政部门拿出80元(限特困户)、100元(限低保户)额度不等的补助,市慈善总会也每次给予40~80元不等的专项补助款。
医 院 减 免
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医院信心更足。全院上下齐心协力,着力为透析患者打造舒适的家园。医院斥资将原来的血透中心由一层改扩建为二层,分为A、B、C三区,还设了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患者隔离透析室。机器由最初的2台增加到现在的50台。并专门从南京请来了从事这一行已经20多年,曾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教授的肾脏病专家程向明主任医师出任医院的肾脏内科主任。
程主任太清楚血液透析对于尿毒症病人的重要性了。在日本每100万人口有800多台血液透析机,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每100万人口约120台透析机,而目前116万人口的温岭市仅拥有72台血液透析机,相当于每百万人口只有60台。
目前温岭全市在治疗的尿毒症病人有三百人之多,那是一条条等待救治的鲜活的生命。
除了招聘优秀的血液透析专家、继续添置先进的血液透析机等设备,为尿毒症患者提供良好的血透诊疗环境外,温岭市中医院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用中医药特色疗法配合血液透析治疗,缓解尿毒症患者病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医院安排肾脏病专家、浙江省名老中医陶鸿潮主任中医师每周为尿毒症患者把脉,辨证施治,通过口服中药汤剂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自配中药制作护肾腰带,免费提供有需要的患者;利用针灸、药灸穴位,疏通经络,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增加肾血流量之功效;开展中药熏蒸、灌肠等疗法,多途径帮助患者排出体内聚集的毒素,增加治疗效果。
随着来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增多,医院做出决定,对于居家较远的病人,一律实行救护车全程免费接送,免费提供午餐。“由于工作能力的丧失及长期昂贵的血液透析费用,每一分钱对于患者来说都是‘救命钱’,医院要为他们节约每一分钱。”陈福春院长说。
2007年以来借助肾友会平台,推出了充满人性关怀的血透患者赴沪杭透析旅游活动,血透病人在血透中心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与全程陪同下,登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游外滩、逛西湖,在沪期间肾友们还享受上海大医院提供的免费血透,不仅开阔了病友的视野,也增强了他们回归社会的信心。
医院还全面下调了病人的透析费和其他治疗费。浙江省制定的透析收费标准是每次400元,温岭市中医院帮助困难病人每次减免80到100元。考虑到一个病人每周要透析三次,一年至少透析156次,为他们省去的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去年,温岭市中医院仅血透费这一块就减免款额超过130万元。温岭市中医院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市级其它医疗单位的同步惠民措施,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本市血透患者的经济负担。现在,温岭市尿毒症病人的透析费用已触底全省最低点。
温 岭 模 式
政府有关部门、公立医院、社会慈善三方开始形成合力,为温岭市尿毒症患者托起了生命希望。陈院长列举四类对象给记者算了一笔帐:
按照省标每次400元的标准,一个尿毒症患者每年所需血透费用约为62400元。在医院让利和有关部门的新政策之下,每年参加新农合的低保户,个人自己承担部分只需4160元;参加新农合的特困户,每年自己承担16120元;单纯参加新农合、既非低保户也非特困户的,个人承担约31200元;社保人群,每年约自己承担4992元。
2009年,浙江省村居民年均收入已是10083元,但这笔高额的血透治疗费用对不少患者及其家庭来说仍然是相当沉重的压力。新获赠的这笔25万元的善款,是很多困难患者的及时雨,温岭市中医院将会很快落实具体的受助人员。“有了这笔钱,他们当中最困难的一批患者至少能解决今年的后顾之忧了。”
为了能继续扩大肾友会的基金,陈院长甚至跑到北京,找到了中国第一慈善家李春平“化缘”。李春平先生听后很有触动,两人亲切合影留念。李先生欣然允诺2010年春暖花开之际来温岭实地走访。
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慈善总会领导,在听取了具有温岭特色的透析病人医疗服务与筹资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专题汇报后,中管局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温岭模式”,能普惠更多弱势群体,体现了公立医院勇担社会责任主力军形象,是促进社会和谐之举,在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下,尤其在农村最基层值得推广。
温岭的这种模式,不妨总结成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为前提,以肾友会等形式吸纳社会资助为补充。这种温岭特色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会有越来越多病人享受到新模式带来回春的喜悦。
目前,仅在温岭市中医院接受血透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已经从2005年的584人次增加到了2009年的16380人次。该院至今已举行有来自江苏南京、苏州、湖北孝感、襄樊、山东潍坊等全国各地12家医院70余名医护人员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免费业务学习班,也使温岭市中医院在同行业名声鹊起。
温岭市中医院凭借50台机器,月透析1600余人次实力,一跃成为全台州最大的血液净化中心,甚至在全国县级中医院中也是首屈一指。但是,温岭市中医院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止步,他们还在不懈地努力,力争在今年内再把血透机数量扩增到80台。进入新的一年,温岭中医院确立的目标是通过创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基层中医院血液净化领域的示范点,更上新的台阶。
2010年6月17日《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