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温岭市中医院科学发展之路[图]——任壮 姬美玲

作者:   来源:    时间:2011年09月02日   浏览量:0

    隶属于浙江台州的温岭市,既以依山傍海的秀丽风光而著称,又以敢想敢试、善于创造的人文精神而闻名。创建于1953年的温岭市中医院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步伐,尤其是近些年来,院长陈福春带领一班人,解放思想,科学实践,大力推行优质服务,夯实人才基础,加强专科建设,强化特色医疗,弘扬中医药文化,促使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一跃成为浙江省县市级中医医院的排头兵,跻身全国前列,闯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医院发展之路——

- 温岭市中医院科学发展之路 -

-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任壮 通讯员 姬美玲 -

  温岭市中医院院落不大、楼群不高,在繁华市区不算显眼,然而在温岭,甚至在台州,这家现开放床位450张的医院却是一个“金字招牌”。该院针灸推拿科是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胸外科是省级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同时拥有台州市中医中风病治疗中心,以及肛肠科、消化内科、妇科等台州市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010年,该院门急诊量达到60.1万人次,出院病人1.8万人次,实现业务收入2.4亿元。有专业权威机构根据运营规模、医疗技术、经济资源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该院名列2010全国县(市)级中医院竞争力排行榜第五位、浙江第一位(据《中国医院院长》杂志2011年第8期总第152期)。

  院长陈福春是该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带头人。这位道地的温岭汉子,是位颇有建树的胸外科专家,2002年就职院长后,他观念上开拓创新,行动上雷厉风行,频出新政,狠抓落实,使医院服务、技术、专科、人才、文化诸方面迅速提高,推动整体工作屡上新台阶。2004年该院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评“二甲”的县市级中医院。2008年合并温岭市第三人民医院筹建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列为浙江省重点工程。2010年该院先后成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国家级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以及全国中医护理先进集体。

  - 以服务突围制胜
   树形象,立口碑,一年推出60项人性化服务举措
-

  前有综合医院不断扩张,后有民营医院蜂拥群起,基层中医医院往往因基础条件差、综合实力弱、发展后劲小而在竞争中处境不佳。2002年的温岭市中医院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和压力。陈福春敏锐地意识到,中医医院要与综合医院在技术、形象、规模和竞争力等方面抗衡,必须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他的谋划和决断就是,靠服务突围制胜。他认为,患者是医院一切工作的核心,通过“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赢得患者信赖、群众欢迎,就一定能赢得发展先机,这是低投入、高产出、大效益的系统工程。

  围绕服务做文章,陈福春带领团队当年即推出人性化服务举措60多项。这些举措全面、细致、具体,追求“全程式无缝隙”服务,把“一切始于患者之需求,止于患者之满足”和“100-1=0”的服务理念落到了实处。如该院推行在门诊楼层及病区设立导医、陪诊服务;倡导并实施“感动服务”和“真诚服务”;开展“八个多一点”活动:多一点微笑,多一点热情,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解释,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诚心,多一点服务;设立导医台,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信息,答疑解难,并免费提供热水、雨伞、轮椅;在门诊大厅设立手机加油站,方便患者就医;在儿科门诊设立儿童游乐场所,门诊室内墙壁张挂彩色气球、卡通图片,儿科医生穿鲜艳的衣服,让孩子消除对医院的恐惧感;为空腹做胃镜和生化检验的患者提供免费豆浆,院间开设流动服务车,输液厅设置便民储存柜,为老区群众、特困户、孤残等弱势群体推出“九免十减半”就诊特别优惠;推出“出院,护士送到电梯口,免费出车送到家门口”的举措等。在注重细节服务和温馨服务的同时,该院突出外延服务,对出院康复病人推行三访制度(信访、电访、家访),及时服务患者,进一步拉近了医患关系。

  该院住院病人大多来自农村,出院回家乘车难、转车难,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院在当地医院中率先向社会承诺:“所有出院病人由医院免费出车送到家门口”,并一直坚持至今。为落实“出院病人送回家”服务,该院设立了专岗专车,目前救护车已增至7辆,逢年过节期间服务不停。该院还统一印制“出院病人反馈卡”,通过病人及家属监督服务质量。此举推行以来,护送出院病人回家逾6万人次,总行程近百万公里。

  多年来,该院不断深化和完善人性化服务,着力于主动服务、降本服务、靠前服务、伴随服务、需求服务、帮扶服务、跟进服务和专业服务,以优质服务树形象,帮助医院走出了困境,赢得了市场,促进了发展。台州市政协的独立问卷调查显示,患者对该院的满意度高达97.6%以上。医院人性化服务举措和经验被台州、温岭两市政协组团专题调研予以推介,省内外30多家医院慕名来院交流学习。

  - 靠人才夯实根基
   聘英才,建机制,“上挂下联”搞活全局
-

  曾先后在温岭市几家主要医院工作过的陈福春,是温岭市卫生系统的一个“老兵”,这使他对“人才兴院”有着深刻认识。而当时医院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缺少有影响的专家,培养则需要周期,怎么办?他的办法是,眼光向外,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发掘专家资源,为我所用。

  2003年,温岭市中医院在健康报上刊登招聘广告,凡符合条件愿意调动来院工作的各地专家,正高职称的给予一次性安家费30万元,副高职称的给予25万元。一家县级中医院有如此求贤若渴的大动作,在全国同级同类医院中是一大创举。一时间,社会瞩目,业界关注,100多位省内外专家人才报名应聘,最终有20多位外地专家获录用。专家们从上海、甘肃、内蒙古、武汉、杭州、南京、黑龙江等地前来,落户温岭,成为该院各科室的领军专家,使临床业务在短时间内提高了一大截,并通过梯队建设,为科室临床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儿科、外科、泌尿外科、肾病科、胸外科、肛肠科等从弱到强,形成品牌。

  同时,陈福春还提出了“上挂下联”发展战略。所谓上挂,就是先后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成立浙江急救中心温岭基地,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联合成立针灸推拿中心,与上海胸科医院联合成立胸外科,与南京中医院合作成立肛肠病治疗中心,与江西九江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确立合作关系,上海一医每月定期派医疗专家组来院坐诊。该院一方面选派人员赴大医院进修学习,另一方面从大医院引进客座专家,使疑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名医。每个月都有十多名外地专家在该院坐诊施术,大多集中在双休日,陈福春称之为“假日经济”,不过他更看重的是,这些专家有力带动了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

  所谓下联,就是“城乡互动、一体推进、同步发展”的策略。一方面,该院为基层社区卫生院培训技术力量,扩大医院影响力;另一方面分发给26个卫生院站的50位基层名医“便民章”,使他们可以便捷地共享该院设备检查资源,推进双向转诊。近年来,该院启动“城乡医院结对子”工程,与全市500余家基层社区卫生院站“牵手合作”,建立起了覆盖温岭城乡的免费会诊、双向转诊通道及检测通道合作网络,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

  随着整体实力的提升,陈福春进一步提出“差异化发展,打造单项冠军”战略。除了中医优势科室,该院优先发展肾内科,从南京引进专家顾问,做大做强血液透析技术,血透机从最初的2台增至51台,成为台州市域规模最大的血液净化中心。不仅如此,该院依托血透中心成立温岭市肾友会,争取到政府、慈善和商界的支持,使患者血透费用得到减免优惠,树立了心系患者的公益形象。

  - 凭特色打造品牌
  发展重点专科,实施倾斜措施,建设中医名院
-

  对中医医院来说,中医特色专科、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疗法以及中医药文化等,都是医院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要素。由此认识出发,陈福春履行发展中医的职责便有了工作着力点。

  该院首先选择了最具竞争力的针灸推拿科进行重点建设,以带动中医特色专科发展,一系列倾斜支持措施随即出台。针推科最初无独立病区、专业人才少,该院就为之开辟病区,并专门从安徽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招收毕业生充实临床;技术装备缺乏,就不惜资金投入,引进最好的进口设备;课题研究缺少,就拿出专门经费大力支持。如今,针推科开放床位56张,规模列全省前茅,开展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理疗、药物熏蒸、康复等诊疗项目,高级职称人员达到5人,拥有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省针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并进行了“神经根型颈椎病微调治疗规范化研究”、“急性腰扭伤推拿临床研究”等,昂然迈入国家级中医农村重点专科行列,成为该院名副其实的“拳头科室”。该院还加快对省级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胸外科),台州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妇科、消化内科、肛肠科)的建设,并加强中医脑病科、中医肾内科专科建设,带动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上新台阶。

  该院出台一系列中医药发展措施。修正中药饮片参与率的达标基数与激励方案,在疗效基础上提高中医治疗率和中医参与率。采取中西医结对会诊,要求中医师书写中医病历100%,三级查房中有中医分析内容等,并将此项工作与奖罚挂钩。对职能科负责人进行中医应知应会基本常识测试;各病区开展中医方剂晨会诵读,青年中医师在门诊期间奖金倾斜等。近年来更大力推行中医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出台中医单病种激励方案,稳步推进中医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大中医诊疗设备硬件建设,增加中医科研经费。拨出每年业务收入的1%作为科研奖励资金,对中医药科研经费、中医药外出学术交流等政策实行倾斜,对中医药科研项目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进行专项政策扶持,设立了中医特别奖和科技成果特别奖。

  为加强中医人才梯队建设。既重视“引进”,实施吸纳名中医,聘请名专家,招收中医院校毕业生等策略;也注重“内育”,加强在职继续教育,培养在职研究生。先后制定实施了“温岭市中医院名中医工程与培养计划”,建立了“院级中医拔尖人才库”、“院级中医学科带头人人才库”,确定15名中医师作为名医培养对象,提拔学科带头人30多人,严格考核,优胜劣汰,进行滚动式管理。为促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有序推进中医师承工作,积极挖掘本院秘方效方,整理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编印验方集,同时开展中医“师带徒”工作,由院内副高职称以上资深中医负责带教1-2名年轻中医人员,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进行传、帮、带。此外还建立起“西学中”制度。

  中医护理成为该院一大亮色。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培训,运用穴位按摩、刮痧、水针、中药灌肠等中医护理操作,对病人实施辨证施护。在临床基础上形成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并积极推进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护理,如中药熏蒸治疗腰腿痛、穴位按摩治疗便秘患者、四黄散贴敷治疗踝软组织扭伤肿胀等项目不断得到改进完善。

  中医特色优势与服务能力建设,使该院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批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发展成熟,形成品牌,辐射台州各县市。中医药在慢性病、肿瘤,在手术病人术后康复及产后康复中作用日益突出,拟定肺癌1号方、2号方,治疗胃炎、肾炎、脉管炎、癫痫、甲亢、不孕不育、肠粘连、阑尾脓肿等中药协定处方取得显著疗效,100多张方汇编成《中医协定方》。在公共卫生防治工作中,该院自制的“十全大补汤”、“中药防感汤”、中药香囊等特色鲜明。近年来,该院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冬令滋补膏方节”、“冬病夏治”、中医体格辨认、亚健康特色调理等传统特色疗法,深受市民信赖。

  - 用文化营造氛围
  弘扬文化理念,传播知识方法,扩大社会影响
-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途径,陈福春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无论医院价值体系、形象特色品牌的构建,还是中医药诊疗知识方法的宣传推广、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的形成,都离不开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近年来,作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该院多措并举,舍得投入,不断取得新进展。

  为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该院突出“医院环境文化”和“价值体系文化”重点,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着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该院建成了门诊、住院部、食堂、体检中心四大中医文化区块。在门诊、住院部各楼层张挂古代名医及医学名言图片;食堂的各个小餐厅、包厢均以中药命名,在膳食大厅内装贴上图文并茂的“粥疗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在体检中心装贴中医治未病及养生小知识,普及大众的中医养生保健意识。中医药“一馆一街一廊一窗”成为该院闻名文化景观。台州市首个中医名医馆内陈列各种中医药书籍和各种中药材和加工器具,10余位名中医轮流坐诊;建成中医一条街,针灸推拿治疗等中医特色专科及中药房、中药颗粒调剂室汇聚一街;镶制大型墙体浮雕长廊和中医药宣传厨窗,精工制作,展示杏林风采。该院弘扬医院文化精神,传承悬壶济世精神,编制印发《员工手册》,体现中医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涉及院徽、院歌、院训、医院宗旨、医院精神、医院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办院方向、医院核心目标、工作作风、规章制度、质量方针、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着装仪容、应接礼节等6章节95条内容,有效规范了员工的日常言行,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医院形象。

  面向广大基层社区,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自2007年起该院开展“中医进社区,健康送万家”活动,医院名中医率队进社区,入厂矿,下海岛,开展为期5天的医疗服务,完成“五个一任务”,即建立一个合作基地、培养一批中医药人才、开展一次老人健康体检、举行一次养生保健科普知识的集中宣教、广交一批医疗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又启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活动,以义诊流动车的形式,下社区、进农村,为各乡镇卫生院、医疗室各乡村医生传授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仰卧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技术等传统中医针灸技术20余种,向广大群众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手册》,发放给乡村医师和基层百姓10万余册,受到广泛欢迎。为结对帮扶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成立了中医基层指导科,长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中医药业务指导工作。

  为传播中医“治未病”思想和养生防病方法,该院坚持开展“中医健康大讲堂”活动,并与台州、温岭等电视媒体合作举办中医专家养生知识讲座,普及大众健康防病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将中医药文化与露天电影相结合,深入社区和农村基层播放露天电影800场次,同时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