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作者:   来源:    时间:2013年04月01日   浏览量:0

编者按:十年前的春天,SARS突如其来。在这场“遭遇战”中,全体温岭中医人像战士一样迎着危险挺身而出,冲上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张 悟 新

十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春天,SARS在广州、北京肆虐,不久蔓延全国26个省、市,人类历史上从未遭遇过的疫病步步逼近我们。疫情就是命令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414日,伴随着我市抗击非典冲锋号的吹响,全体温岭中医人迅速行动起来,全院上下紧急培训,开展防治演练,组织抗击“非典”医疗小分队,开设发热咳嗽门诊,设置隔离留置病区……一批批中医人主动请缨,冲上没有硝烟的战场,用无私无畏的行动唱响了奉献之歌……

进驻非典留验站

423,市政府在离城区10多公里外的城南镇横山民兵训练基地筹建防控“非典”留验站。25日上午,我院受命为防治“非典”哨点医院,陈福春院长、罗克勤书记带领第一批医疗小分队8名医务人员奔赴留验站,承担对从北京、广东等疫区返回人员的健康检查任务,严防疫情输入。

63岁的内科主任医师陈云是第一批进驻留验站的医疗小分队主检医师。当时,普通民众普遍对“非典”存在着心理恐慌。留验站是准疫区,刚到留验站工作,很多人心里自然有点紧张。对此,陈云医师这样告诉身边的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的生命安全,自己肩上的重任,心理就会平静下来了,都以严肃镇定的态度对待第一次上阵。”

民兵训练基地没有地方适合作X光机房。放射科负责人施剑斐带领科室同志,从实际出发,因陋就简,在一间房子里拉上黑布,关上窗门,就成了X光的临时机房。体重只有43公斤的她,每天穿上20公斤重的防护服,戴着16层口罩,给返回人员拍片,又去搀扶病弱老人、孕妇,安抚啼哭婴儿,累得汗水不停地流。从25日下午至26日凌晨3点,拍片120人。

从外地回来的车子没有定时,小分队“全副武装”24小时待命,睡不好,休息不好,还常常饿着肚子工作,中午饭拖到下午23点钟才吃,晚饭拖到深夜1112点才吃。但没有一个人叫苦,车子一批一批地到达,就一批一批地检查。少数不愿意体检的人冲着医务人员大发脾气,高声喊叫,还有小孩的哭闹,医务人员耐着性子向他们解释说明,很多人的嗓子都哑了。有的时候,到了凌晨队员还要给夜间回来的留置人员安排住宿。

所有的医护人员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在这困难时刻,大家打破“各司其职”的界限,紧密团结,相互关照,工作上配合默契,看哪个人太累了,就有人上去顶替,帮他下来休息一会。在这里没有什么斤斤计较,有的只是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54日,第4批小分队奉命撤回。我院共派出医、护、技人员33名,在前后10天的时间里完成体检1597人,圆满完成了体检任务。

设置隔离病区

430晚上620分,市政府命令我院在3小时内紧急设立30张床位的隔离病区。当时,我院的医技大楼尚未竣工,没有通水通电,院内到处堆放着建筑垃圾。“这是命令,含糊不得。”陈福春院长与罗克勤书记、陆维宏副院长一起召开紧急现场会议,给各部门负责人分头落实任务。

在命令面前,大家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隔离墙砌好了;病人被褥、生活用品也准备好了;病房铺好了床铺,也装好了热水器;仪器设备和闭路电视也都安装好了;内线40门电话也都接通了。病房工作人员也全到位了。护士赵娅峰刚从横山留验站回来,她不顾身体疲劳,再次要求到病区工作,还有两名在乡下休息的护士,一接到通知就冒雨打的赶回医院。这一切都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比市政府下达的命令提前了一个小时。晚9点,第一批从人民医院转来的15名发热咳嗽病人入住 隔离病区,后续还接收了从温西、城东、太平等地转来的零星发热病人。

在隔离病区

共产党员、副主医师陈柏莲是隔离留置病区、发热咳嗽门诊室的医疗组长。430日晚上9时她带着“全班人马”(医生7人,护士5人,工友4人)进入病区,开展疫病监控工作。

在抗击“非典”的隔离病房与在普通传染病房工作不一样,医务人员的生活与外界隔离了,24小时巡查在病房,吃住在病区。

病区每天上午730分开早会,8时开始查房,查房结束到半隔离区的办公室开医嘱。医护人员严格按照SARS病房的工作流程执行医嘱,精心诊治,认真观察病情,规范操作。日夜班医生还要填报各种住院表格,忙得没有喘息的时间。遥望隔离病房,都会看到一批穿着全身防护的人在穿梭忙碌,都是一模一样的身影。

在那“非典”恐怖的日子里,他们的家人、朋友,对他们在病房工作都有几分担心,几分牵挂。他们下班后,到了休息生活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和家人、朋友通电话,报告自己平平安安,工作顺利。电话里也传来家人、朋友的亲切问候,本来感到寂寞沉重的心情,这时有了温暖和轻松。

面对那些来自疫区的发热病人,他们虽然在一人一室明净、安静、舒适的病房里,但他们的心里却不平静,有不少人存在种种顾虑,打工的怕失去工作,经商的怕失去商机……对这些病人,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还担当着朋友的责任,认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直至愉快出院。

在发热门诊

418,我院在医技楼底层建立了发热咳嗽门诊室。门诊室24小时值班,一批批从广东、北京等地回来的发热咳嗽病人纷至沓来。担当门诊的医务人员每天还要向市防治“非典”指挥部、卫生局、疾控中心、院办填报《门诊发热咳嗽呼吸道症状病例汇总表》、《医院发热呼吸专科门诊就诊病人日报表》、《市发热病例和疑似SARS病例日报表》。门诊室里电话铃声不断,值班医生还要一一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主管发热咳嗽门诊和隔离留置病区的陆维宏副院长手机不断接听群众的种种咨询,随时解答问题,讲得声音嘶哑,耳朵听得嗡嗡作响,好久没有恢复过来。

5月下旬开始,全国疫情趋向缓和,我院仍保持高度警惕,紧抓不懈。22日下午3时,我碰到刚从病房下班的陈柏莲医师,她告诉我:“‘非典’疫情虽然缓和,但由于它的不确定性,稍一放松仍有反弹可能,医院领导要求我们不要麻痹,要有长期作战思想。

68日,医院奉命关闭发热咳嗽门诊室和隔离留置病区。至此,“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回想50天的艰苦战斗中,市委、市府领导的鼓励,医院领导的关心爱护,以及家人、亲友、同事的亲切问候,参战的全体医务人员纷纷表示:“我们在前线为着别人,牵挂别人,别人也牵挂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结结相牵连,牵成一条心,连成一个大家庭,牵连成一个祖国叫中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