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角度谈慢性乙肝的防治
作者: 来源: 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浏览量:0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其本义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防患于未然。“未病”含义有二:一是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二是已病之后,防止疾病转变和愈后防复。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慢性乙肝的防治,意义独特。
未病先防的理念,古代医籍的相关论述随处可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过这些手段,以求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因此对于正常人群,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目的。在具体措施上应当做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不与乙肝患者共用牙具、剃须刀,不纹身,洗牙、补牙等到消毒严格的正规医疗机构,同时还应当洁身自好,避免不洁性行为以及注意阻断母婴传播,防止感染乙肝病毒。
既病防变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治愈率的重要手段。既病防变的方法,如《金匮要略》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天士也有“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说,即在治疗上应当注意顾及病之脏腑,以尽力防止疾病传变,加重病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首先应当定期注意肝功能、病毒载量,甲胎蛋白、肝脏超声等检查,必要时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行肝穿刺检查,及时了解病情评估和疾病进展,以防变生它证;其次应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辅以中医药改善临床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及状况,同时也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评价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防止肝炎重症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同样应当积极抗病毒治疗,以防止或延缓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癌的发生。最后,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以防止情志所伤,加重病情。慢性乙型肝炎是一难治之症,缠绵难愈,需要长期治疗。加之一些媒体对本病的夸大宣传和不正确引导,致使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其心理受影响的程度往往超过疾病本身的损害程度,因此,在治疗时既不要过分渲染本病的危害性,又不要麻痹大意、简单处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结合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 畅其情志,以防因慢性乙型肝炎而导致心理疾患。
一旦疾病稳定或好转后,要谨防疾病的再次发作。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瘥后防复,并提出瘥后防复的具体方法,如《素问·热论篇》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论注解》言:“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曰劳复。” 为巩固疗效,疾病好转或痊愈后防止复发应贯穿于整个疾病治疗过程。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延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瘥后防复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要求专科医师对此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告之患者随诊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以减少甚至避免疾病的复发。因为:①由于目前的抗病毒药物无法清除乙型肝炎病毒DNA,故在治疗之初应告知患者按照合理的疗程连续治疗,才可能有效控制病情,不可间断服药或随意停药,以致沉疴复起,也使治疗更加困难;②经过合理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处于缓解阶段或近期治愈阶段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原发病的复发,以期收全功。具体方法应包括:防食复,即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等易于滋生湿热之食品及饮酒等;防劳复;房事有节;戒除过度手淫,以及平时防止熬夜和过度疲劳;重视生活调理,如调畅情志、劳逸有度等,这些措施对防止疾病复发大有裨益。
慢性乙型肝炎由于发病率高、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少部分患者可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故其防治的关键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始终,对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减少医疗费用、防止复发以及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医学模式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下,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病的防治,不应孤立地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而应当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将病人看成一个整体,心身合一,既治“病”又治“人”,重视疾病的传变规律,在治疗过程中体现“治未病”思想,将可能给为数众多的感染者及患者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