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夏季也能吃膏方

作者:   来源:    时间:2014年07月16日   浏览量:0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会自然地把膏方和冬令进补划上等号。但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清·张志聪提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 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的防病治病原则。“春夏养阳”为后世夏季应用膏方提供了理论基础。夏季膏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新发展,是对顺时养生和因时制宜学说的补充和完善。
      夏季膏方,顾名思义就是适合在夏季服用的用来调补身体的膏方。同冬病夏治之敷贴一样,夏季膏方在防治肺系疾病秋冬发病应用中有独特优势。其主要是在夏季阳气旺盛之时,治以辛温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理,温壮人体肺气,杜绝“肺为储痰之器”之痰的形成原因及条件,从而增强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主宣发肃降、主治节等功能,收复耗散之气,散“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阳气渐旺,抗病力增强,从而减少秋冬季节的发病率,或缓解疾病发作时的症状,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另外,夏季膏方还适用于体质较虚、精力不充沛、抗病能力较低、易患感冒的人; 中暑、疰夏、胃肠功能紊乱者; 平时工作十分劳累、精神压力过大,虽无确切病症,但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力不从心的人;去年冬天采用膏方调补后自觉有效,但半年后药力已尽,需继续进补者;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放疗、化疗后,处于缓解期、巩固期时也可适当服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膏方的适宜人群较多,但夏季应用膏方需要医生根据季节、气候、环境及患者体质因素综合考虑,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辨体处方。如阴虚体质,见自觉内热,手足心热,面颊潮红,怕热,舌稍红等症状,可用滋阴填精之方药; 阳虚体质,见手脚怕冷,畏寒,不耐寒冷,大便稀溏,饮食生冷而胃内不适等状,可用温助阳气之方药; 气虚体质,见精神疲乏无力,气短,容易感冒,出虚汗,脉搏无力等,可以用益气生血之方药; 血瘀者可以用活血和营之方药; 痰湿者可以用祛痰化湿之方药等。
应用夏季膏方首先要考虑到季节、气候因素,因暑热之邪,容易侵袭肺卫,耗伤津气,且热蒸肌表,腠理疏松,易大量汗出; 再者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因此夏季膏方中辛温燥烈之品宜慎用,以免内外相合导致人体气阴两伤。即在坚持“春夏养阳”的基础上辨证、辨体选用温助阳气的药物时,不可选用过于辛温燥烈之药,以免过度消耗人体阴津,加之夏季汗出较多易造成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引发内风。医者在处方用药时应全面考虑,适当用些滋养阴津的药物以保证人体阳气阴血和调。如开处夏季膏方时常养阳不忘清泄外来湿热之邪,配以炒黄芩、炒山栀、瓜蒌皮等,为防止夏季汗出过多及平和膏方药效; 避免矫枉过正常用南沙参、北沙参、党参、五味子、枸杞子、麻黄根等以固护人体阴津。
     膏方本为滋补,药性滋腻,若与夏季暑湿之邪相和,则不但困阻脾胃,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且容易衍生他病。因此夏季膏方应用应首先注意兼顾健脾化湿,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外邪乘机为患,困遏脾胃。尤其要考虑到患者平素的脾胃功能,对于痰湿体质的人群,膏方兼以健脾化痰、利湿行水为主,选药多用苍术、砂仁、藿香、厚朴、佛手。而对于湿热质人群,平时易患疮疖、热病,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或夏季高温环境较难适应,膏方应谨慎使用,如遇兼有气血不足者,调理时宜配伍清热解毒、利湿消浊之品。因此临床常用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之药物如藿香、佩兰、炒白术、薏苡仁等配伍佛手片、广木香、炒枳壳、苏梗、橘红等行气健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