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中医文化 用药知识

牛黄解毒丸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年06月27日   浏览量:0

清热解毒

时间:2024-06-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说起去火药,很多人都会想到牛黄解毒丸,认为在遇到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便秘等上火症状时这药很管用,不少家庭也把它当成度夏必备的“明星药”。那么,这药的实际作用是什么?下面一起来了解。

组成与功效

牛黄解毒丸首见于明代薛铠、薛已合著的《保婴撮要》。原方由牛黄、甘草、金银花、草紫河车组成,主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此方后被同代《幼科证治准绳》收录。清代《咽喉脉证通论》亦载牛黄解毒丸,以牛黄、青黛、冰片、雄黄、儿茶、官硼、薄荷、胆星组方,制蜜丸噙化咽下,“治一切喉风痹闭,咳嗽喘急,痰涎壅塞,胸膈迷闷,并口舌等证,无不见效”。上两方虽组方与主治有差异,但均以牛黄为主来治疗疮毒及口舌疾患,这对后世多有启发。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共收集北京、天津、南京、兰州、大同、济南、沈阳、抚顺、承德、呼和浩特等地共13首牛黄解毒丸配方,成分同中有异。最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方”,该方将桔梗、黄芩、甘草、大黄、生石膏五药研细粉,兑入朱砂面、雄黄面、牛黄、冰片,和匀后炼蜜为丸,功可“消炎退热,解毒去火。主咽喉肿痛,牙疼耳痛,头痛眩晕,口鼻生疮,暴发火眼,大便不通”。

现行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由“天津方”减去朱砂而成,共有人工牛黄(代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8味药,辅料为蜂蜜。本药有清热解毒之功,用于火毒内蕴、火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口角糜烂、目赤肿痛,或发热、面颊红肿,或颌下瘰疬疼痛,多伴口渴喜饮、腹胀腹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沉实或滑数有力。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抗炎、抑菌、解热、镇痛等作用,现代广泛用于内科、外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等科疾病,如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牙周炎、牙龈炎、咽炎、青春痘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上火是由于起居失常、饮食偏颇、积食不化、情志过极等原因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引起,尤以心、肝、肺、胃之火多见。“火性炎上”“火易致肿疡”,火热之患多表现在头面、口舌等人体上部。上火又分虚火、实火,证治各不相同。本药主要针对实火,治以清热、解毒、泻火为法。

方中人工牛黄性味苦凉,功善清心泻火解毒,为君药。石膏清胃散火,除烦止渴;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且通便导热下行;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共为臣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宣肺利咽,载药性上行,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各司其职又殊途同归,使三焦热毒得以清解,而诸症可痊。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款成药叫京制牛黄解毒丸,是本药弃雄黄,加黄连、黄柏、菊花、防风、荆芥穗、白芷、金银花、连翘等而制成,强化了清热解毒、散风止痛之功。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黄色的水蜜丸,有冰片香气,味微甜而后苦、辛。每100丸重5克。口服,一次40丸(2克),一日2~3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大蜜丸、片剂、软胶囊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虚火上炎所致口疮、牙痛、喉痹者不适宜。脾胃虚弱(寒)者慎用。孕妇禁用。本品含雄黄,不宜过量、久服。糖尿病患者不宜。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及严重慢性病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